“星期四晚上”
主讲人
韩巍,男,1978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本科和研究生先后求学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文博学院和中文系,获历史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先秦历史、考古和出土文献,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西周青铜器铭文和西周史、战国秦汉出土简帛文献的研究,参加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和秦简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简牍的整理工作。编著有《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二、三卷,发表论文30余篇。
10月22日晚,中国通史系列讲座“星期四晚上”的第二讲先秦部分在四十四号楼一层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系列讲座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承办,为期两个月,共八场,目的是以“讲座课程”的形式系统讲授中国历史,为中传学子带来符合高等教育水平的大学历史专业知识和史学熏陶。此为第二讲,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韩巍副教授主讲,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宇英副教授主持。活动现场人气火爆,同学们对于历史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中华文明的孕育和诞生
先秦史的第一个部分就是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称为史前史,伟大的中华文明就在这个阶段孕育和诞生。这个时期,东亚直立人活跃在中国大地上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黄河和长江长河成为孕育东亚史前农业的摇篮。讲座上,韩巍老师一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的古代人类以及他们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它们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源头,苏秉琦先生将其称为“满天星斗”的文明起源格局。


夏商周
在满天星斗的格局下,产生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分布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的二里头文化被认定为是夏朝的都城考古学文化。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了不折不扣的青铜时代,许多青铜器的器型在此时已经定型,并且被商代和周代所继承。
目前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一个是偃师商城,一个是郑州商城。商代遗址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人来作为向神灵献祭的牺牲品,叫“人牲”,这跟商人残忍好杀、迷信鬼神、宗教色彩浓厚的民族特性有关。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已经比夏代的青铜器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复杂的纹饰并且体量更大。随着晚商都城殷墟的发掘,甲骨文腾空出世,震撼世人。甲骨文是目前学界能确认的。取代商人的周人是崛起在西北一个比较落后、弱小的部族。周人尤其重视文化和文字。西周青铜重器上面的长篇铭文很多都记载了当时的国家大事。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热爱和重视最早就是在周人的文化中体现出来。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道:“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而周制不同于殷制有三,即嫡长子继承制、庙数之制、同姓不婚之制。周礼是周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就是等差秩序: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用外在的物质象征体现出不同的社会阶层身份。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越来越弱小,强大的诸侯国霸主就通过“尊王攘夷”的方式号令天下。这个时期是贵族的黄金时代,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各国贵族代表在宴会上都须赋诗言志。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到春秋晚期时,权力开始不断下移,传统周礼的道德价值规范趋于瓦解。同时,万世师表孔子诞生,他开创了聚徒讲学、传授经典的文化事业,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无法逾越的贡献。
战国时期与春秋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战乱频繁。各国都开始推行变法,以求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和社会资源的动员能力,强化中央集权。商品经济较春秋时期更为发达,开始出现货币。而生产技术上最大的突破是铁器的广泛应用。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百家争鸣,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