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助教工作总结交流会顺利召开

  2023年1227日,通识教育中心于修辞学堂召开了助教工作总结交流会。来自本学期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课程的助教同学、任课教师以及通识教育中心的领导、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近两年通识教育中心在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推广的教学模式,旨在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深入学习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的能力。会议由杨雁鸿老师主持,共分两个环节。

  首先是助教工作总结汇报环节,助教们逐一分享了自己在带领小班研讨过程中的经历与体会。

  担任《经济学原理》课程助教的陈一鸣同学总结到,好的研讨课需要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老师和助教的引导能力和学术知识支撑,这也是课程的基础所在;第二,同学们更喜欢互动式的案例讨论而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第三,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会有

非常好的效果;第四,3-6人的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交流;第五,知识需要层层递进,逐步有深度。她还补充说,小班研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知识、思维、能力全方位的提升,获得了非常多同学的认可。

  焦梓淇同学担任助教的课程是《哲学经典讲读》。她说到自己在带领小组讨论时遭遇到同学们比较沉默的情况,于是自己就讲得比较多,自己得到很多锻炼,但在推动更多同学充分讨论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

  李雯同学提出小班研讨的模式可以不仅限于研讨本身,还可以采用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只要能够更好的实现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同时,应当注意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这可以成为老师或者助教分组的参考。

  负责《卢梭著作导读》课程的胡婧仪同学表示在担任助教工作时,要先当学生再当半个老师。当好助教,不仅要协助老师处理日常的课程事务,例如签到、作业等;更重要的是帮助老师解决同学们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讨论质量不高的问题。要特别关注不同的同学因性格、专业、偏好等导致对课程的需求不同。

  担任《自然科学概论》课程助教的是张寒语同学。她说到自己负责的课程与其他的大部分课程不同,属于纯理科性质的课程,自己希望能在小班研讨课上实现不同于一般理科授课方式的教学,为更多不同专业的学生普及理科知识。她把一个学期的工作心得总结为“大班打基础,小班拓思路。同学意愿重,内容可微调。探明你所爱,课堂见解高。输入是知识,输出是展示。助教不可缺,沟通筑心桥。”

  陈昱希同学担任助教的课程是《希腊哲学与心灵治疗》。她说到存在因部分同学的文本阅读不够导致课堂讨论无法深入进行的问题。通过观摩其他课程组织的小班研讨课,她对“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理解更加深入:“讨论”不能只停留在经验层面,而应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在对讨论内容有充分了解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疑问的基础之上,通过观点输出进一步梳理逻辑、加深理解,通过观点碰撞进一步自我反思、加深感悟,通过观点交流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思考。


  李瑞宁同学本学期担任助教的课程是《古希腊文明》。她分享了自己在担任助教期间的收获,表示助教工作也是给自己一个充当学习者的机会,能够去阅读更多的文本。她还说到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同学们对于参与“小班研讨”的反馈,如“克服了社恐,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意识到自己可以在读懂文本的前提下,不需讲稿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掘了自身的潜力”“认识到了自己独立阅读思考可能存在局限,意见的交换能拓宽视野和改变思维定式”等等。



  助教分享环节结束后是讨论环节,老师和助教们就小班研讨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李有兵老师提到小班研讨与传统课堂讨论的区别问题。传统授课模式是老师讲授,将内容或者自己的研究结论输出给学生;小班研讨是老师将问题留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入阅读文本,之后老师再做梳理和总结。与课堂即兴讨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小班研讨将问题在课前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准备,以保证讨论能够深入进行;课堂随机讨论问题则因缺少必要的准备容易使讨论停留在经验层面。


  虞海侠老师提出小班研讨课上“问题的提炼和如何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关键。但是如何提炼好问题是一件有难度、有挑战的事情。李老师引用康德的例子说,很多经典的文献往往具有针对性,在成书的时候就具有比较强的问题意识,背后反应的是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所以老师需要对文本有深入的思考和认识,结合现实归纳出问题。

  通过此次会议,老师和助教们都对“小班研讨”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也相信会在2024春季学期为同学们呈现更好的“小班研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