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3日晚,中国通史系列讲座“星期四晚上”的第八讲在四十四号楼一层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系列讲座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为期两个月,共八场,此为最后一场。本次讲座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韩策老师。韩老师从清朝时期最为重要的行政机构军机处切入,将晚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关键词从军机处的变化中展现出来,勾勒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清历史画卷。


军机处有多重要?为什么选择军机处来切入晚清的历史?在清朝268年的统治里,军机处存在的历史就有180年。《清史稿》中讲道:“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这段史料指出,军机处“名不师古”,有清朝独创的意味。它负责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最高指示和机密要务。设立之初,军机处主要是与皇帝商量军事,之后包括政治等军国大计都在其掌管范围之内。自雍、乾之后,军机处就是清朝的实际政府,地位非常重要。
军机处的职责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第一,草拟谕旨,这是军机处最主要的一个职能,短短的一份谕旨关乎着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牵扯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发展。第二,阅看奏折,与皇帝商议决策,给皇帝提供用人、决策等各种建议。第三,管理机要档案,将机密的行政档案信息全都控制起来。第四,编纂、出版《方略》等书籍,不少重要历史事件由军机大臣领导军机章京来书写,掌握着非常重要的话语权。其他如科举考试等相关事宜,军机处都会有所参与。
从纵向的几个观点来看,军机处在清朝的官制里也是最为重要的。首先,时人有言:“枢府得其人则治,不得其人则乱”,就是说军机处用对了人才,国家便可长治久安。其次,军机处的人事变动同时也是政局稳定与否的晴雨表,例如雍正乾隆到嘉庆道光时期,相对来说用人较为稳定、任用时间较长,而咸丰朝时,受到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冲击,军机大臣变动的就尤为频繁。再次,军机大臣的任用有着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可见军机大臣的任用对于皇帝的权力来说非常的关键。最后,同治以降军机处发生了新的动向,出现由满族的亲王或者权贵来长期领衔的情况。
以上可见军机大臣在朝廷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提到军机大臣的选任因素,韩老师也指出了五个点,分别是家世、满汉差异、科名、籍贯和仕履。
了解过军机处的基本情况之后,韩老师又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为例,讲解了晚清时期的军机处是如何行政的。
军机大臣凌晨就需要入直庐准备工作,一般情况下,总是先处理外折再处理内折,有一些折子是例行公事,有一些关键的折子则需要皇帝和军机大臣共同商议。因此,军机大臣就需要做入对前的准备,将折子按照固有的次序装好,然后去面见皇帝。领班的军机大臣会与皇帝对答、商议,接着就按照皇帝的旨意承旨。军机大臣返回直庐按照皇帝的旨意宣旨、缮旨,再去面见皇帝述旨,确保旨意的准确性。有时旨意需要反复修改,直到皇帝满意之后。军机大臣发出谕旨,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可见太后、皇帝和军机大臣之间每天都是依靠这些折子、上谕来运行,也就是所谓的“文书治国”。韩老师接着介绍了六类军机处的文书,这些都是我们做研究和学习最基本需要了解的。第一类是“明发上谕”,由内阁将其公布于世,大家想看都能看到的。第二类是“字寄上谕”,是指一对一,或者小范围之内寄给指定几个人的谕旨,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第三类是“交片谕旨”,是指交给京城里的指定衙门,例如总理衙门或吏部,这类谕旨往往较短。第四类是“朱批奏折”,这类奏折通常写得非常漂亮,注重格式和规矩,有皇帝用朱笔做的批示,称为朱批。第五类是“录副奏折”,像“朱批奏折”一样的许多原折都需要抄录副本以留底,因此就会有军机章京和军机处的供事来进行这项工作。第六类是“随手登记档”,类似于办事的登记簿,记录每天收到折子的事由和处理意见是什么。
通过这些文书并结合前面的行政流程,我们就能大体知道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军机大臣每天是怎样展开行政工作的。
二、西潮冲击下军机处的相关改制
晚清时期,我国不断遭遇外力入侵,先是西方英法后是俄国、日本。在这样的冲击下,军机处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了一些改制。
首先,最开始的一次重要改制就是总理衙门的设立,这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相关。这次战争刚刚结束,恭亲王奕䜣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在与英法联军谈判、签订《北京条约》之后,便联衔上奏,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何要设立总理衙门呢?一则恭亲王等留京派意识到英法并非之前人们常说的夷狄犬羊之性,不可理喻,而是可以通过信义来笼络。二则《天津条约》中规定了外国公使及眷属允许驻京,或长驻或随时往来。而“(外国公使)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至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因此,清朝政府需要增设总理衙门来专门分管对外事务。
那么,总理衙门和军机处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韩老师指出了四点。第一,总理衙门负责分担军机处的外事,实际上就是将外交事务分管出来,一切都是仿照军机处的办理模式。第二,大臣和章京实际上都是差使。第三,二者都不任用书吏,直接用章京办稿。第四,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兼任总理衙门大臣、总理衙门章京。由此可见,军机处为清朝前中期的新设机构,总理衙门为晚清的新设机构,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并且都是京内的权力重心所在。
其次,设立督办政务处也是一个重要的改制。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随后八国联军侵华,北京沦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至西安。接着,迫于内外压力,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决定大搞新政,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最高机构。督办政务处主要是由军机大臣和最有权势的京官和督抚组成。至少就推行新政而言设立督办政务处对于军机处来说是一种权力上的削弱。
最后就是清末立宪中军机处的改制。1906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回国,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先从改革官制入手。当时,是否要裁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成为一个焦点争议。由于皇帝与总理(君权与相权)之间如何划分权力,内阁向谁以及如何负责,如何平衡体制与效率等问题,都不够明确,改制遭到许多反对,因此,当年军机处仍然保留,责任内阁未能成立。后来,清廷采取了一个折中办法,成立了内阁政务处,军机大臣、大学士和各部尚书都是政务大臣;军机处仍然存在,只不过许多大事要在内阁政务处的架构下讨论决定。实际上,内阁政务处也可视为是向责任内阁的一个过渡形式。1911年,清政府成立了责任内阁,军机处也就此终结。可惜首届内阁就是名誉扫地的“皇族内阁”,几个月后,清朝就覆亡了。
接下来,韩老师介绍了他对于晚清军机处改革的一些反思。
第一点反思是关于军机处的权力和效能。通常的观点会将军机处看作是皇权的一种延续,于是军机处成立之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如将军机处简单视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这种观点也大致不差。但军机大臣在做皇帝的内廷大秘书的同时,也是外朝核心部院的领导。在这种意义上,军机处也起着皇权跟官僚之间纽带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更多的时候皇帝离不开军机大臣的建议,所以军机大臣实际上分割了一部分皇权。特别是越到晚清的时候,由于最高统治者是学识经验有限的皇太后和小皇帝,而亲王领衔军机处成为惯例,故军机大臣权力更大,可以说是皇帝和军机大臣共治天下。说到效能,军机处成立之初就强调信息机密和办事快捷,但保证信息机密的同时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信息的垄断。因此,军机处越发展到后面,弊端也随之显现,军机大臣、章京和外官结交并泄密就变成一个普遍性的事情。办事快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到晚清,随着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军机处也被批评为决策太过仓促,缺乏足够充分的讨论。
第二点反思是关于军机处和责任内阁的问题。清末官制改革之时,各方势力在军机处和责任内阁之间不断权衡,也就涌现出了不同意见。对于军机处的批评里面,一是军机处不负责任,出了问题会往皇帝身上推脱;二是时人正处于学习先进的泰西和日本的趋新时期,认为像军机处这样外国没有的机构是一个腐朽落后的设置;三是对比国外议院的整日辩论和内阁里面的专家决策,军机处的决策过程显得过于草率。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时人对于军机处和责任内阁的讨论仍有启发之处。不过在当时,责任内阁最关键的是向谁负责的问题,是向议会、还是皇帝负责?如果设立责任内阁,总理和阁员怎样任命和罢免?如何换届?内阁与立法、司法如何制衡?这些问题在当时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第三点,尽管清朝最终成立了责任内阁,但实际上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并且问题还将一直延续下去。比如,责任内阁设立后,皇帝、责任内阁和资政院(类似于国会)之间的关系如何来处理?这一问题都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清朝就灭亡了。到民国时期,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总统府和责任内阁之间的府院之争,同时又有府院和国会之间的权力纠缠问题。所以说,这个向谁负责以及权力分配与制衡的问题,从清末一直延续到民国,始终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中国通史系列讲座“星期四晚上”就此告一段落。八次讲座中,张帆老师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中国历史分期以及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体会,韩巍老师、叶炜老师、党宝海老师和韩策老师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先秦和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辽宋金元和明清以及晚清时期的历史,每一讲都精彩绝伦,干货满满。感谢北大历史学系的老师们为我们带来顶级学府的专业史学讲授。同时也感谢每位参与讲座的中传学子,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下一次“星期四晚上”系列讲座,我们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