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由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世界文明史系列讲座第五讲在44号楼一层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新生老师主讲,从大陆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日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日本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日本文化的主要特征等方面,为我们呈现了儒家文明下的日本文化史及其特征。
讲座开始,王新生老师指出,日本史谈不上是“文明”史,而是“文化”史。“文明”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既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区域特征。“文化”是指共有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念。“文明”具有排他性,而“文化”具有兼容性。日本自古以来就具有极强的吸收其他先进文明的能力,因此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最大程度只是亚文明。
01
大陆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
第一次文化交流高峰
日本列岛的生成时间较晚,与亚洲大陆原为一体,在冰河期曾由大陆桥和大陆相连。大陆人因追逐野兽到达日本列岛,后因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陆桥随之消失,由此变成了最早的日本人。距今一万年前到公元前三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时代。出现了陶器、磨制石器,以渔业和狩猎为主,是母系原始公社。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日本进入弥生时代。大规模普及稻作农业,使用铁制农具。此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形成了最早的地域性国家——邪马台国。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有许多和徐福相关的传说。秦始皇时,方士徐福以替始皇求仙药为名,携三千童男女入海,竟不返。目前在日本有56处徐福的遗迹,42个相关传说。日本九州佐贺县定期举办徐福祭,三重县还有纪念徐福的神社和徐福墓等。据历史学家卫挺生考证,徐福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据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典籍《古事记》记载,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在今天的奈良地区登基。到公元712年《古事记》编纂完成,共经历了16代天皇。其中,有13个人的寿命超过了百岁,因此其中虚构的可能性较大。按照卫挺生教授的说法,将其中的虚构成分去除,神武天皇的登基时间恰好与徐福在日本活动的时间相符,并且徐福在日本的移动范围和神武天皇东征的路线也十分相似。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的弥生时代,出现了普及性水稻农业及铁制农具说明迁往日本的大量移民带来了大陆文化与先进农业技术,是日本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峰。
第二次文化交流高峰
第二次文化交流的高峰主要是日本向大陆学习的阶段,以遣唐使为主要代表。从公元630年到894年,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共任命了20次遣唐使团,最终成行16次。遣唐使前期经朝鲜半岛近海北路到达大陆,后期因与新罗关系紧张,改走南海路,遇难率很高。
前四次遣唐使以外交与制度学习为主。公元663年,唐、新罗联军在白江口灭日本水军,因此第五至七次遣唐使更多是为了观察东北亚局势。公元701年,日本完成其律令体制的建立,第八次遣唐使的任务主要是向唐皇报告国号、天皇、年号等。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共迎送留学生、留学僧、请益僧数千名,大多为地方贵族子弟。以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为代表的遣唐使团成员,把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次文化交流高峰
宋元时期大陆与日本民间贸易盛行,僧人往来频繁,朱子学、禅宗、饮茶等风俗传入日本。明前期,室町幕府称臣入贡,实行勘合贸易。到了清朝,日本与中国基本断绝了官方联系,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
日本著名史学家内藤湖南认为,日本史从室町时代才真正开始,1467年应仁之乱以前实际上都是外国史,也就是中国史。因此,日本文化是由大陆文明发展而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02
中日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
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七世纪,有近百万大陆人移居日本列岛。这些移民对于传播大陆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当地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古代日本贵族半数以上都声称自己有大陆血统,但这些移民数量未能达到民族迁移的规模,也无法使其文化发展出现断层效果。虽然古代日本积极吸收大陆的先进文明,但文化接受主导权仍掌握在当地贵族手里,因而古代日本全面接受大陆的技术文化,选择性接受制度文化。
日本热衷学习唐朝的统治经验及先进科学文化,将“均田租庸调制”吸收为“班田收授租庸调制”;仿照“三省六部制”建立“两官八省制”,且模仿唐朝在地方设立国、郡、里等行政机构。但这些制度很快发生了变化,其“班田收授制”很快转为“庄园制”,且庄园主拥有“不输不入权”;其政治体制也由天皇政治变为摄关政治,再变为幕府政治。到了幕府时代,地方行政机构变为世袭家族领地,公法也变成了家训、家法、分国法等私法。日本虽然也学习了科举制度,但五位以上的中央贵族子弟无论入或不入大学都能任相应官职,导致高官职位多被阶位高的贵族所独占。古代日本严格的等级贵族制度不希望被打乱,因此大陆的制度文化未能保留下来。自唐以后,中日两国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大陆尚文,而日本尚武,其中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的成分较大。
03
特殊地理环境
1、耕地不足
日本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且被山川所隔,耕地狭小、零散。其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面积仅约一万平方公里,第二大平原石狩平原到近代以后才陆续开发,新潟平原也在德川时代才开始大规模开发。自古以来耕地不足都是日本历届政权的重要课题。
2、稻作农业
自公元前二世纪水稻传入日本,一直到今天都是其主要农作物。稻作农业所要求的对水利资源共同利用和合理分配使村落共同体在日本早期就已经形成,对其集团主义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日本从20世纪初缺粮20%,到70年代大米开始过剩,而其他农作物主要依赖进口。
3、资源贫乏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但工业所需的原料、燃料绝大依赖进口,原油、铁矿石、铝、铜、天然气等资源几乎百分之百依靠进口。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但储藏量很少,煤矿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及九州。
4、灾害频繁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地震带上,平均每天要经历四次地震,每10年就会发生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东北9级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辐射泄露。
日本有七大火山带,共270座火山,86座活火山。因此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全国共二万多处温泉。静冈的热海、大分的别府都是著名的温泉城市。
每年的8到10月是日本的台风季节,平均会遭遇6至7次台风,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多为人口较为集中的工业地带,危害很大。
04
日本文化的主要特征
1、集团主义
日本的集团主义重视群体行为模式,抹杀个性,强调协调、服从和一致性;服从作为协调者的权威,具体表现为上对下的保护、下对上的忠诚,和一种近似于病态的职业精神;等级森严,长幼有序,强调不给其他人添麻烦;其集团归属意识非常强烈,进入新集团十分困难,排外意识较强。由宫本政于所写的《官场戒律》就是这种集团主义的体现。
2、现实主义
日本人更重视结果和规则,善于把握细节,但缺乏创造。奉行拿来主义,善于向先进文明学习。古代日本学习中国文明的成就,到了近代开始全盘学习欧洲的现代工业文明,战后又转而学习美国。日本人认为“忘却是美德”,具有“盖棺不定论”的观念。日本人还推崇“无常观”,崇尚及时享乐,强调瞬间的美感。日本文学里很重要的概念“物哀”就是一种无厘头的叹息,一种病态的美。
3、悲观主义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1973年由小松左京所拍摄的《日本沉没》体现了日本人的这种悲观主义。80年代日本经济最为强劲时期,东大教授系川英夫所著的《日本危机》论述了日本在各个方面的缺陷。1990年村井友秀所著的《论中国潜在威胁》是最初的“中国威胁论”。日本还有强烈的大陆情结与领土追求。日本四世纪向朝鲜半岛扩张,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一直倾向于通过朝鲜半岛向大陆扩张。因此,日本文化虽然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十分深远,但它依旧成长为一种与大陆完全不同的文化,是一种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