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晚,由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世界文明史系列讲座第六讲在44号楼一层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维老师主讲,从一战爆发、凡尔赛条约签订、啤酒馆政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出发,为我们解答了关于纳粹德国史的两个重要问题:纳粹运动何以在短时间内兴起?德国社会为什么会追随像阿道夫·希特勒这样一个人物?
01
德意志地区历史概论
任何国家都有地缘政治的问题,对于德国来说,其地缘政治的关键词是“中欧”。“中欧”是以今天的德国、瑞士、奥地利为核心的区域,在不同时期其范围会有所变化。“中欧”地区西边是法国,东边是俄罗斯,东南边是奥地利。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以后,德国就一直处于欧洲的心脏位置。“中欧”在二战之前,是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空间。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的两次崛起都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1945年4月30号,随着阿道夫希特勒的自戕和第三帝国的彻底覆灭,“中欧”作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空间消失了。可以说,如果没有“中欧”的消失,就不会有战后东西方的直接对峙,也不会有东西方的“冷战”,因此其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
德国之所以有其发展上的特殊性,从时间上讲,是因为它是一个“后起”的国家。
对于纳粹德国史,我们首先要在政治上持批判态度。但同时不要将整部德国历史纳粹化,德国历史的发展并非最终指向第三帝国。大部分德国学者认为纳粹这段历史过于特殊,很难找到其所谓的必然性。
一战以后,尽管欧洲有越来越多的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欧洲的市场也被分割开来,增加了近6000公里的关税边界。造成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其市场竞争力大大下降,无法与北美大市场抗衡。二战后,这种趋势更严重了。因此,二战后的欧洲构建了一个政治、经济共同体来对抗这种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它就是欧盟。
02
纳粹运动的兴起
在讲德国纳粹史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两个事实。一方面,德国的纳粹运动即民族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大众运动,并非希特勒个人对德国民众的欺骗,在很大程度上,这场运动表达了当时德国社会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任何成功的政治运动,都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人物,阿道夫·希特勒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要理解德国的近代史,首先要了解“大小德意志”的概念。“大德意志”即德国和奥地利,“小德意志”就是德国,不包括奥地利。奥地利人和德国人本质上是一个民族,说一种语言,拥有共同的文化。1871年俾斯麦建立第二帝国时,是按照“小德意志”的方案建立的。虽然俾斯麦帝国后来发展得非常迅速,1914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它仍旧没有完成民族统一的任务。1938年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但事实上德奥民众都相当支持和欢迎奥地利和德国的合并。
1867年,奥匈帝国即双元帝国建立,奥地利君主兼任匈牙利国王,匈牙利获得高度自治权。奥匈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但拥戴同一个皇帝, 有共同的防御、外交、外贸政策,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国家形式。早期的欧洲联合思想就借鉴了这种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而奥匈帝国里的各个民族都渴望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其中很多德意志人倾向于和俾斯麦帝国统一,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而希特勒就是这些渴望统一的人之一。德国希望奥地利加入进来,而奥地利的德意志人也希望加入进去。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是纳粹运动崛起的一个重要背景。站在我们自己的民族立场上,至今我们认为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起的战争。因此至少在理论层面,我们并不认为德意志帝国主义负有更多的战争责任。
1879年,德国和奥地利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又加入进来。但此时他们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都是区域性协防的条约。为了对付这种“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20世纪初叶,英法和英俄就瓜分殖民地达成了协定,这就是一战当中的两大阵营的雏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阵营的划分和后来的战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一战的到来是任何人都预料不到的。
19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落了。奥匈帝国和俄国都向巴尔干半岛扩充自己的势力,因此他们产生了矛盾。奥匈帝国的支持者是德国,俄国支持塞尔维亚。1908年波斯尼亚被奥匈帝国吞并,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为了争夺波斯尼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视察,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7月28日,奥匈帝国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随后俄国进行了战争动员。因惧怕俄国和法国的双重夹击,德国启动了施里芬计划,开始进攻法国。1918年,随着大量美军的涌入欧洲战场,德国力不能支,最终于11月11日签订停战协定。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德奥边境的小镇布劳瑙。1908年,19岁的希特勒来到维也纳,很快便穷困潦倒,因付不起房租,曾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青少年时期的希特勒是个普通人,是时代的大潮最终选择了他。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订,德国从一个世界大国变为欧洲的二、三流小国。根据条约规定,德国损失了1/7的土地,1/10的人口。德国被迫承认奥地利独立,且不得与它合并。德国被迫承认其发动战争的罪责并因此进行赔偿,这导致德国的政治经济走向崩溃。
战后德国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在这种局势下,1919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工人党党员。1920年2月24日希特勒公布了该党的25点纲领,后将其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市民啤酒馆发动政变。暴动失败后,希特勒被德国当局投入监狱。
纳粹党,又叫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民族社会主义其实就是种族社会主义,认为只有德意志人才具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精神。这种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无关,纳粹称其为一种生活态度,并且认为,只有德意志人才能真正拥有这种生活态度。与之相反,犹太人拥有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生活态度,因此,当意识形态与人种和“血”建立起绝对联系时,要消灭这种意识形态就只有肉体消灭这一种办法。这就是纳粹灭犹的思想原因。
民族社会主义运动是年轻人的运动,纳粹党的党魁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一战以后德国的年轻人大多心存不满,准备用暴力的方式改变现状。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德国中产阶级开始崩溃,为纳粹运动的大发展提供了契机,纳粹党一跃成为当时德国的第二大政党。1932年7月国会举行选举,纳粹党获得的选票多达1300多万张,占全部选票的37.3%,成为德国第一大政党。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党成为执政党。当权后,希特勒打击和取缔所有其他政党,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确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第三帝国真正变成了所谓的“一个元首,一个政党,一个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