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世界文明史”系列讲座|第七讲——法国史

发布者:傅橙薪发布时间:2021-06-29浏览次数:248

5月27日晚,由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世界文明史系列讲座第七讲在44号楼一层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崇明老师主讲。崇明老师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使我们对法国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讲座开始,崇明老师指出,在西方国家中,法国是诸多方面与中国比较相似的一个国家。这是近代以来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在开始了解西方时就注意到的现象,比如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在所有的西方民族中,法国是和中国在气质上最接近的一个民族。这种气质上的接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个国家分享了共同的历史经验。比如,二者都有漫长的君主制时期;法国在近代有独特的革命传统,中国的革命也受到法国革命的影响;法国的启蒙精神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就非常推崇法国文化,其创办的杂志《新青年》封面上的“青年”就是以法语单词的形式来呈现。

01

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基本特征

启蒙(Enlightenment/Lumières),其英文和法语表述都有一个核心概念——“光”,这一概念暗示了思想启蒙的时代是带来光的时代。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的一场重大思想文化运动,席卷了包括法国、英国、苏格兰、德国、意大利等的整个西方世界,其最重要特征就是帮助人们运用理性独立地思考问题。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这样界定启蒙的概念:“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敢于知道!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的座右铭。”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启蒙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信人类的知识能够解决人类的基本问题。这一观点在依赖宗教、传统和习俗来指导生活的十八世纪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启蒙运动中,以康德为代表的思想家指出我们应该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性,来获得知识解决人的基本问题,以实现个体和思想的解放。

因此,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批判性,这种批判性针对的对象是所有的旧的传统——宗教传统、政治传统或是文化传统都成为启蒙运动批判反思的对象。启蒙运动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公共性。从历史背景来看,十八世纪以前,法国社会只有少数的神职人员、贵族精英和知识分子掌握知识,因此知识对于社会公众的影响也非常有限。而十八世纪开始,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将知识传播到公众当中,公众也开始对精英思想和知识产生兴趣,很多关乎人类命运的重要政治、经济及宗教问题开始能够在公共领域被讨论。公众舆论由此兴起,逐渐影响到法国政府的决策,成为法国社会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


2、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倡导理性和自然。启蒙运动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理性的信仰,理性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工具,人通过理性获得知识。但理性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人类社会和宇宙秩序的法则。因此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希望通过理性来发现宇宙秩序和人类理性的法则。启蒙运动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自然。很多启蒙思想家相信在一切的宗教、习俗、社会背后都存在这普遍性的自然。哲学家、思想家的工作就是要发现这种自然,然后在自然的基础上来重建人类的秩序。

其次是对宗教的反思、批判和重新阐释。十八世纪以前,欧洲是一个宗教主导的世界,教会控制着社会的诸多方面。启蒙思想家为了摆脱宗教的控制,开始反思、批判和重新阐释宗教。但这种对宗教的批判并不完全否定宗教,而是对宗教的一种理性化改造。启蒙思想家希望建立一种理性宗教或者说是一种自然宗教。

最后是提倡进步、人道、自由、普遍友爱,相信知识应该为人类服务。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对这些概念是耳熟能详的,而我们今天强调社会的进步、人道主义、强调自由友爱的观念以及对知识的信念很多都来自于启蒙运动。




3、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思想有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首先,伏尔泰重视传播科学,特别是牛顿的科学思想。当时欧洲正在进行科学革命,牛顿是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合作将牛顿的作品翻译成法语,推动了牛顿的科学思想在法国的传播。其次,伏尔泰创作了大量的哲学和文学作品,他反对宗教狂热,提倡宗教宽容,亲身参与了很多当时法国有影响的宗教和政治案件。以让·卡拉案为例,卡拉是当时法国南部图卢兹市的一个新教徒,他的儿子可能是自杀去世,但当时的法国是天主教国家,对新教绝不宽容,因此图卢兹政府认定卡拉的儿子是因为想改宗天主教被信奉新教的卡拉杀死的,以酷刑处死了卡拉。这一事件爆发后,伏尔泰写了很多论宗教的文章为卡拉辩护,最终使卡拉获得了清白。这一故事体现了法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的特点。后来的西方国家形成公共知识分子的传统也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在西方,知识分子会涉及到很多的领域,掌握诸多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这些知来讨论公共问题、批判公共现象。再者,伏尔泰的政治主张并不激进,他并不主张推翻君主制,而是希望建立一种理性化的开明君主制。最后,伏尔泰还是一个历史学家,写作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作品,例如《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主张对历史进行世俗解释,认为应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开创了文化史。

孟德斯鸠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奠基人物,在西方思想史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西方思想核心概念“自由”的探讨。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每个人都享有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自由在于公民不需要害怕国家,也不需要害怕其他人对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其次,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提出,应该建立宪政来保障自由。通过宪政对权力进行控制,把权力区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通过三权分立和制衡来保障自由,防止国家陷入专制。第三,孟德斯鸠强调商业的重要性,他敏锐地意识到了商业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孟德斯鸠指出,人类历史上有太多的战争和征服,人类应该以商业的交往方式代替战争和征服,商业能够带来民情的柔和,能够带来和平和自由。孟德斯鸠对自由、宪政、商业的重视,成为现代西方立国的基础。其思想对美国的建国和宪法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卢梭也是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思想家。他发表论文《论科学与艺术》来批判欧洲主流思想所提倡的科学与艺术,并创作了一系列政治作品,例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在政治作品之外,他还创作了教育学经典著作《爱弥儿》、自传体小说《忏悔录》、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依丝》。在这些作品中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内核,即自然是善的,但社会是败坏性的。卢梭认为人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中时是纯真的、自足的、独立的,但进入社会之后人开始与他人交往,开始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和欣赏并逐渐产生虚荣心,进而导致了竞争和冲突。卢梭认为,人自我的本来面貌和社会形象之间是分裂的,而社会和政治的建立,确立了不平等的人身依附关系。因此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希望通过以平等为基础的社会契约重新回到人最初的平等状态。卢梭思想中人民主权、政治平等、民主等概念都是现代政治最基本的概念,深刻地影响着法国大革命中人们对人民主权的诉求。

启蒙运动的另外一代表人物是狄德罗,其最突出的贡献是编写《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内包含17卷正文和11卷图片,涵盖了哲学、认识论、自然科学、数学等抽象学科,也包括各门实用科学,比如力学、音乐艺术match、视觉艺术等。《百科全书》批判传统和现存制度,体现了启蒙时代的怀疑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宣传知识带来进步的思想。这套书在大革命之前就卖出了25000套,一半是在法国以外,在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中有很多读者。


4、启蒙运动的社会和文化层面

启蒙思想不仅是一场思想运动,也是一场社会运动和文化运动。启蒙运动有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促进了公共舆论的兴起。18世纪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机构形成乐公共空间,传播了启蒙思想,例如一些极具魅力的知识女性举办沙龙,邀请哲学家、艺术家参与讨论。18世纪法国最有名的沙龙是若弗兰夫人的沙龙,如画中所示,狄德罗、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和贵族一起朗读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这是画家建构的场景,但展现了十八世纪沙龙的特点。启蒙思想传播的另一重要场所是咖啡馆。启蒙思想家会在咖啡馆喝咖啡、聊天、写作。另外传播启蒙思想的机构还有法兰西学院,当时法国有很多科学院,例如伏尔泰本人就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启蒙思想的传播传递了平等的精神,在知识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社会地位是没有意义的。在沙龙中无论男性女性、贵族还是平民,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参与讨论。这相应也会带来公共舆论的权威加强,政府的权威逐渐的被削弱了。

02

法国大革命

启蒙思想的传播是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说是启蒙运动造成了法国大革命。因为启蒙思想家大多数希望通过渐进的改革而非暴力的方式使法国更加平等、自由、宗教宽容,启蒙运动实际上是为法国大革命准备了一片精神土壤,革命的爆发是具有偶然性的。


1、革命爆发的原因

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有二,一是贵族与资产者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民对封建制残余特权的敌视。我们所熟知的对革命的解释是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本主义革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因此资产者发动革命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但实际上当时社会矛盾的焦点在于资产者急切地想成为拥有更高社会地位和特权的贵族,但他们获得贵族身份的社会流通途径不够通畅,他们无法成为特权阶级,因此对贵族产生不满。另一社会矛盾是农民受到国家税收劳役以及参与的封建特权的压迫,因此对旧制度的特权制度感到不满。这些社会矛盾使革命爆发的土壤。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旧制度末期法国出现财政危机。首先,法国为了牵制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支持美国摆脱英国政府的控制获得独立,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导致法国政府在美国独立后产生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因此卡隆和布里埃纳提出财政改革计划,他们召开显贵会议,力求说服特权阶层纳税,但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特权阶层甚至要求国王恢复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双方僵持不下,于是国王召开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机构,由教士、贵族和平民三个等级的代表参加。在中世纪的欧洲历史上,国王的权力比较有限,治理国家需要和等级合作,召开三级会议与三个等级选举出的代表共同讨论问题。到十五、十六世纪时欧洲国王开始强化自己的权力,边缘化贵族和教士的政治参与,三级会议逐渐在17世纪初退出历史舞台。到1787年法国已经一百多年没有召开过三级会议,但路易十六无法说服贵族接受他的改革,只能试图通过会议解决问题。不仅如此,路易十六还让社会和民众公开讨论三级会议如何召开,客观上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新的话题和传播场所,同时也意味着国王向社会公开放弃了自己主权,削弱了国王的权威。与此同时,当时公众舆论对王室形象的丑化也是导致革命走向激进的重要原因。因此法国大革命是从上层开始的革命,如果没有上层贵族对国王的反抗,后来的革命也无从谈起。


2、革命的过程


革命最初的阶段是趋于平稳和温和的。1789年5月至1791年9月,法国政府的三级会议改名为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提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基本奠定了现代法国的基础。这一时期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性事件。但巴士底狱当时只关押了七个罪犯,实际上已经不再承担监狱的功能,但它是专制的象征,因此民众攻占巴士底狱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一时期另一重大事件就是颁布《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提出人民有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国家应采取人民主权,保障人民权利。人权宣言成为现代西方政治的基础。同时,改革废除了等级制和特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与此同时,在经济上,法国推行经济自由,取消了行会制度和各种垄断权利。这一时期制宪议会改革整体上奠定了现代法国的基础。但此时的宗教政策是失败的,政府试图通过要求神职人员由民众选举来打击和控制教会,导致了教会的分裂,进一步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分裂,为后来革命的激化埋下了种子。

到1791年10月至1792年9月这一时期,革命逐渐走向激进和无法控制的局面。此时的激进派革命团体吉伦特派试图通过发动战争来建立共和国,而国王也希望发动战争击败革命者,因此革命战争爆发。1792年8月10日民众又发动起义,监禁国王路易十六,推翻了君主制,这次起义是法国大革命的里程碑事件之一。1792年9月法国召开国民公会,正式建立共和国。

此后进入革命异常激进和恐怖的第三阶段。在审判国王后,革命者在1793年1月21日对国王处以死刑。在这一阶段法国大革命最重要的特点是革命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的分裂。雅各宾派分裂为吉伦特派和山岳派,党派斗争激烈。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革命群众清洗国民公会,吉伦特派垮台。同时,这个时期法国西部和南部也都爆发了内战,保守民众对革命政府的激进愈发不满。因此,革命政府建立救国委员会,由罗伯斯庇尔掌握领导权,开始了1793年9月至1794年7月的恐怖统治。革命政府政治上实行独裁,控制立法,加强集权,建立革命法庭,打击被视为共和国的敌人的人;经济上实行最高限价,强制供应;同时,革命政府不断清洗政治派别不同的力量,处死了很多革命领袖,埃贝尔派和丹东派被镇压,最终罗伯斯庇尔也被送上了断头台。例如吉伦特派革命者维尼奥,他曾说过“法国革命像萨腾一样:她吞吃自己的孩子。”再如法国另一保守的反革命思想家迈斯特所说,“是法国的革命操纵人而非人操纵革命。那些看起来引导革命的恶棍们,其实只不过是作为革命的工具进入革命。当他们宣称掌握了革命时,他们不光彩地倒下了。”在迈斯特看来,这些革命者貌似希望建立一个美德的共和国,而事实上他们建立的是一个暴力的共和国。

恐怖解释后的督政府时期依然无法在法国建立秩序。在经历长期的动荡之后,法国人都迫切地希望尽快结束革命,恢复秩序。在此契机下,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了新的政府。拿破仑不仅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个政治天才,他既能够在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也懂得如何平衡法国内部的各种力量。拿破仑建立个人独裁,巩固了革命的社会经济成果,打击了极左极右的政治力量,在法国恢复了秩序。由此可以看出,法国大革命的结果在很多方面背离了它的初衷。法国大革命最初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追求平等和自由,但造成了混乱和暴力,最终建立了一个独裁的统治帝国。这一帝国最终也是失败的,拿破仑最终战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拉岛,只能远眺他的祖国。


3、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奠定了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的基础,同时,它传播了现代政治理念,例如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其次,革命带来了革命的政治文化,例如法国人在革命中表现出一种唯意志主义,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意志来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十九到二十世纪世界上很多革命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法国大革命唯意志主义的影响。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在法国形成了革命传统,民众往往诉诸于暴力、革命和对抗解决问题,造成了法国政治发展的动荡。法国革命的另一重要遗产就是波拿巴主义,波拿巴主义指一种现代威权主义,这种威权政治并不仅仅是君主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是一种民主专制。波拿巴主义强调应由国家来主导现代化,通过国家引导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法国大革命的最后一个影响是民族主义,通过人权宣言和宪法的建立,法国人获得了公民权,法国成为了一个由公民组成的民族国家。欧洲很多国家也希望效仿法国把他们自己的国家塑造为由公民组成的现代民族。与此同时,革命战争和扩张也激发了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十九到二十世纪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时代,民族主义从欧洲传播到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