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晚,由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世界文明史系列讲座第九讲在44号楼一层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董经胜老师主讲,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美洲的“发现”和殖民化;“宇宙种族”等角度为我们讲述了拉丁美洲多种族文明的形成过程。
1
拉丁美洲地区概况
拉丁美洲是指西半球美国以南的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被称为“西印度”或“新大陆”。后称其为“美洲”。19世纪30年代,法国人首先使用“拉丁美洲”来指称原属于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拉丁语系国家的殖民地在独立建立的国家,强调此地区在文化和语言上与法国的共同性。20世纪60到70年代,加勒比地区的一部分岛国和加勒比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陆续独立,而其官方语言是英语或荷兰语,不属于拉丁语系。因此目前正规的国际文件多使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来进行指称此地区。
拉丁美洲的陆地面积约201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七分之一;全世界60亿人口中,拉丁美洲占了其中的9%,即5.2亿。拉丁美洲共有33个国家以及12个未独立地区。按照官方语言分类,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18个,和美国的自由邦波多黎各;1个葡萄牙语国家——巴西;英语地区国家12个,未独立的英国海外领地6个,另有与阿根廷存在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以及美属维尔京群岛;法语地区有1个国家——海地,另有两个海外领地——马提尼克、瓜德罗普和南美大陆上的一个地区——法属圭亚那;荷兰语地区有1个国家——苏里南,另有两个荷兰海外领地——荷属安德里斯(库拉索岛与圣马丁岛、波奈尔、圣尤斯特歇斯与萨巴岛)和阿鲁巴。
2
拉丁美洲的重要性
在拉丁美洲的33个国家中,有9个国家是台湾的“邦交国”。分别是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拉圭、伯里兹、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和海地。这些国家大多是小国,相对于自己的国际地位来说更关注经济利益,因此台湾的“金元外交”政策就变得十分有效。这些小国的政治局势也并不稳定,一旦政权发生更迭,其外交政策也容易随之发生改变。例如加勒比海上的岛国格林纳达,曾经和中国建交,后又和中国断交和台湾“建交”,多次在大陆和台湾之间变化。台湾问题是拉丁美洲对于我国来说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中国和拉美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也十分迅速。2020年中国在巴西的投资比在非洲所有国家的投资之和还要多。在中国对外开放、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形势下,拉丁美洲市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此外,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并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领海等方面的利益冲突。拉美地区的政局跟中东地区、非洲相比总体上较为稳定,投资合作的风险也比较低,所以中国和拉美地区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前景都非常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而拉美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们所需要的大量资源如石油、铁矿、大豆等都是从拉美地区进口的。
此外,拉丁美洲地区是第三世界国家里最早独立的地区。19世纪初,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独立,其现代化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拉美国家和人民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非常重要和独特的贡献。拉丁美洲地区曾有7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足球、探戈、桑巴都是拉美地区的文化代表。
3
美洲文明的起源
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经过两个多月艰苦的航行,在10月12日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登陆的地方是今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华特林岛。哥伦布以为他到达的地方是印度的一个部分,所以把当地的土著人称为印第安人,美洲就这样被“发现”了。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美洲真正被“发现”是在4万年以前,哥伦布只是从另外一条道路重新发现了美洲。
美洲并非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而其第一批发现者来自东方的亚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亚洲东北部,他们在两次冰川期(公元前7万年—前4万年间、公元前2.5万年—1万年间)穿过西伯利亚和美国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踏上了美洲的土地。冰川期海平面下降,白令海峡变浅,中间出现了多小岛,连成了一个陆桥。在这种情况下,印第安人的祖先从亚洲的东北部越过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往南逐步分散到美洲大地。后来海平面重新升高,白令海峡变宽,滚滚波涛就隔断了新旧大陆之间的往来。
印第安人的祖先大多以渔猎或是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为生。公元前1万年至8000年间,美洲气候湿润,草木茂盛,为多毛的猛犸、乳齿象、大犰狳和野牛、骆驼和马的祖先等大型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因此成为猎人的天堂。在大约公元前9000年,最后一次冰河的消退,伴随着气候的急剧变化,狩猎经济的危机出现。在绝大多数地区出现了干燥的气候,草地减少,大型动物逐渐灭绝。印第安人就只好转而猎取一些小型动物,如鹿、长腿大野兔,以及采集可食的野生植物。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最终导致了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在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当中,玉米是最重要的一种,它甚至成为美洲文明的支柱,所以印第安文明有时候也被叫做“玉米文明”。除了玉米之外,印第安人还培育了相当一部分其他农作物,如南瓜、木薯、马铃薯、花生、木瓜、番石榴、鳄梨、菠萝、辣椒、西红柿、可可、烟草等。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农作物里面,有大约1/2是印第安人培育的。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印第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无具体定居地区,仍然从事渔猎采集的非定居群体;渔猎和粗放农业相结合的半定居群体;和以集约型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群体。完全定居地区的农业能够生产出足够的农产品,形成了劳动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宗教活动、艺术活动的人。阶级分化由此产生,国家开始建立,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完全定居群体集中在中部美洲和安第斯地区,这也是美洲的两大文明区。
中部美洲地区的文明历史悠久,欧洲人“发现”和征服美洲之前,存在两大文明,一个是玛雅文明,一个是阿兹特克文明。古代玛雅人生活在包括今天墨西哥东南部、几乎整个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西部、整个伯利兹和萨尔瓦多西半部的地区。约公元前500年,玛雅人开始创造属于他们的文明。他们利用发达的农业技术挖运河、修水渠,在热带雨林地区培植了大量玉米,从而支撑起高度发达的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并未建立统一的国家,而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出现了约50个城邦。其代表性成就有建筑、雕塑、绘画、文字、数学等。
中部美洲的另一大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其祖先是一支游牧民族,于12—13世纪南下进入墨西哥中部地区,最终于1345年在今墨西哥城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都城。与玛雅人相比,阿兹特克人更加能征善战,因此建立了一个大帝国。古典文明时期,墨西哥城周围多是沼泽地,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阿兹特克人发明了“奇南帕”的农业生产方式。将木桩打在湖底,在木桩上覆盖芦苇,又将湖底淤泥覆盖到芦苇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浮动在沼泽上的田园。通过这种方式,阿兹特克人将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沼泽地变为高产的良田,大大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土豆、龙舌兰等也是阿兹特克人的主要作物。其文明的代表还有象形文字、历法、建筑物等。
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的代表是印加文明,其首都是秘鲁南部的库斯科,于14世纪末开始领土扩张,建立了印加帝国。印加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采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来记录人口、税收等信息。印加帝国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道路,推广普通话克丘亚语,建立农业排水和灌溉系统,其农业生产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班牙人到达美洲时,玛雅文明已经衰落,而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还在不断地对外扩张。此时,大西洋东岸也有两个新出现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这四个国家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类文明,一个是基督教文明,另一个是印第安文明。1492年哥伦布的航行使得新旧大陆文明汇合到一起,对美洲、欧洲甚至全球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1519年,埃尔南·科尔特斯率领征服者从古巴出发,于1521年摧毁了阿兹特克帝国。随后,西班牙人自墨西哥高原中部向南、北方向,逐步征服了北美洲和中美洲。1531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从巴拿马向南出发,于1533年征服了印加帝国。随后,征服者以秘鲁为基地,逐步扩大对南美洲的征服。
先进的武器和技术如大炮、火枪、马匹等是西班牙人获胜的原因之一。此外,印第安人对于西班牙人传入的欧洲疾病并无免疫力,因此入侵者带来的天花等流行性疾病造成了大量印第安人的感染和死亡。印第安人内部的分裂也是其帝国瓦解的重要因素。许多刚刚被阿兹特克帝国征服,被迫向其纳贡的城邦和村镇将西班牙人的入侵当作反叛阿兹特克帝国的机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帮助。印加帝国也因其内部的争夺王位战减弱了实力。因此,西班牙人以非常少的兵力和非常不稳定的供应线征服了两个庞大的帝国,整个美洲逐渐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
矿产资源是美洲作为殖民地的物质基础。西班牙人先是掠夺黄金,随后又开始寻找金矿。1501至1519年间,加勒比地区共生产了价值约800万比索的黄金。西班牙人也在波托西和墨西哥北部等地区开采银矿。采矿业为美洲殖民地带来了一定的繁荣,1670年波托西人口达到16万,是当时新大陆上最大的城市。
矿区所需要的大量粮食和牛皮、牛脂等同时带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大庄园”或“种植园”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大庄园”是一幅员辽阔的种植粮食或放牧牲畜的地产,其产品在当地供采矿中心或墨西哥城和利马这样的大都市消费。美洲印第安人构成依附的相对不流动的劳动力,通过工资劳动、劳役偿债的特殊形式对他们加以强制。“种植园”不同于“大庄园”,它是独立的经济单位,目的是为外国,即欧洲生产大宗产品。大种植园主要使用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仅仅生产一种出口欧洲市场的作物。因此拉丁美洲地区在殖民地时期就形成了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即向欧洲出口农产品、畜牧业产品等初级产品的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独立以后,直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才开始转向内向型经济模式,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部门。而20世纪80年代经济债务危机爆发后,在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财政部的压力下,拉丁美洲国家重新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调整,回到外向型的出口发展模式,因此拉丁美洲国家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依赖程度很高。
1503年,西班牙在塞维利亚成立管理西班牙与西属美洲殖民地贸易的中央机构——贸易署,实行双船队制度。根据规定,西班牙的两个港口塞维利亚、加的斯和殖民地的两个港口韦拉克鲁斯、波托韦洛,只有这四港口之间才能进行贸易往来。16世纪中期以前,西班牙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还能够满足殖民地的需要,但由于西班牙本国的工业不够发达,来自其他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制成品在向殖民地输入的货物中占比越来越多。因此,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白银从西班牙又流向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久而久之,英、法、荷兰则试图绕开“中间人”西班牙直接与美洲殖民地发生贸易往来。部分人通过走私的方式,不通过塞维利亚港口,将产品直接运到美洲殖民地。或是在加勒比海地区做海盗直接抢夺运送白银的船只。因此他们在加勒比地区占领领土作为海盗和走私的据点,进口黑人奴隶在这些地区种植甘蔗和晒盐。因此加勒比地区出现了官方语言为英语、法语、荷兰语的国家。
除了大西洋贸易之外,16世纪60年代,西班牙在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与墨西哥的港口阿卡普尔科之间开辟了一条跨越太平洋的贸易航线——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从墨西哥出口的依旧是白银,而菲律宾与中国十分接近,因此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从马尼拉出口到墨西哥。16世纪以后,连接中国和西方的丝绸之路,从陆地转移到海洋,形成了一条跨越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维持时间达到约250年之久。
4
多种族的社会
美洲殖民地地区有许多种族:由半岛人和克里奥尔人组成的白人、印第安人、非洲黑人、殖民者和当地妇女通婚所生的混血种人:梅斯蒂索、穆拉托、桑保、卡斯蒂索等,因此在拉丁美洲地区人种的混合非常普遍。
但由于各个地区之间印第安人人口差距很大,今拉美各国的人口构成也有很大的差异。阿根廷、乌拉圭、哥斯达黎加家等国原本的印第安人人口非常少,而且处于一种游牧状态,因此他们基本上是白人国家,白人占据绝对优势。美洲的原住民现在主要分布在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等国家。黑人是非洲奴隶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海地和牙买加。混血种人主要分布在如墨西哥、多米尼加、委内瑞拉、巴拉圭等国家。拉丁美洲是世界种族融合最彻底的地区,有“宇宙种族”之称。其种族区分相对较为模糊,种族关系也比较和谐,这样一个多种族、多文明的社会为拉丁美洲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5
拉丁美洲文明的定位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写道,世界上存在八大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拉丁美洲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后代,但它却是沿着非常不同于欧洲和北美的道路演进的”,“拉丁美洲文明可以被看做西方文明中的次文明,或者被看作是与西方有紧密联系、但在它是否属于西方的问题上有分歧的独立文明”。他认为拉丁美洲文明在本源上来自西方,中部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已不复存在”,但是,“拉丁美洲文明结合了一些本土文化,这些文化不曾存在于欧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灭,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一方和以阿根廷、智利为一方两者之间有重大不同。”
目前在拉丁美洲地区大体上有三种文明,一个是伊比利亚—印第安文明,以墨西哥、秘鲁等地的文明为代表;一个是伊比利亚—非洲文明,以巴西文明为代表;以及伊比利亚文明,以阿根廷、乌拉圭、哥斯达黎加等国的文明为代表。这就是拉丁美洲内部文明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