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历史与人”主题写作结课论文:一战后梁启超思想之变

发布者:傅橙薪发布时间:2021-11-05浏览次数:19

唐建2020级工商管理  本科


老师评语

"历史与人”课程作业的选题问题曾经给不少同学带去困扰。唐建强同学最早想写二战期间人们的战争行为,我提出了缩小范围的建议,很快,他就确定了“一战后梁启超思想之变”的问题意识,在我看来,这意味着这位一年级大学生成功完成了对于写作选题由兴趣到主题再到问题的突破。他在阅读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及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展开写作,既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理解与分析,又有自己的思考与论证。特别要指出的是,他充分重视我对注释规范的强调,给出了较为合适的引注。总体来看,尽管唐建强同学还没有做到穷尽相关资料,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符合课程要求的写作,非常值得肯定。




摘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一直以“善变”著称,他曾多次经历各类历史大事,又在这些经历中不断改变思想。《欧游心影录》就是其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梁氏在《欧游心影录》中深刻阐述了他对“科学万能”的批判,说明了他的东西方文明观之变,表达了他的新式新民观,同时也抒发了他对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的看法。研究梁启超在游历了一战后的欧洲后的思想之变,有利于让我们知变、求变、在变化中发展自身。

  

关键词:《欧游心影录》科学万能文明观之变新民观社会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914年至1918年,发达的西方世界正在进行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欧洲满目疮痍,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好似“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书名)。同时间,梁启超与国内众人共赴欧洲,考察欧洲。眼见曾经发达的欧洲濒于毁灭,梁启超深受触动,因而,他的思想发生了些许的改变。于是,在梁启超回国后,他写下《欧游心影录》一书。表达了他的思想之变,重新思考了他过去的看法。

  

一.对“科学万能”迷梦的批判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屡屡在对中国的战争中取得绝对性的优势,加上西方在科技的帮助下愈来愈富裕,使国人逐渐产生了“科学万能”的迷梦。尤其是新文化远动以来,在陈独秀等人对科学与民主的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产生了迷信。然而,一战中各国利用科学发明了各种残酷的武器,增加了一战的破坏性。科学,不但没有帮助人类,反而使人类经历了巨大的灾难。由此,梁启超写道“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这便是最近思潮变迁一个大关键了”。他极力批判国人对科学的迷信,批判国人将科学万能化的错误倾向。 

但值得注意的是,梁氏对“科学万能”的批判,并非绝对地认为科学无用,而是对将科学绝对化的做法的批判,正如当今人们知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样,梁启超也认识到科学有利有害,因而,他仅仅批判科学的消极负面之处,他是理性对待科学的,在西方大呼“科学破产”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放弃科学——“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 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 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由此可见,梁氏还是有一定的理性态度的,还是承认科学的优势的,他还是认为中国的发展还是需要科学的参与的。  

同时,“梁启超反思欧洲人崇信科学万能的科学主义迷思, 进而批判了科学主义侵蚀宗教和哲学而导致物质主义人生观及信仰危机之弊。”他认为“宗教和旧哲学既已被科学打得旗靡辙乱, 这位‘科学先生’试图发明宇宙新大原理, 但科学日新月异, 新权威难以树立, 旧权威却不可恢复了,所以全社会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 因而乐利主义、强权主义越发得势, 军阀财阀都从这条路产生出来, 世界大战便是一个例证。”从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中可以看出,梁启超是认为人文主义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中国不仅应该关注物质发展的方面,还应关注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国,是应该有信仰的,不能应为过分关注科学带来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人文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滋养。

  

2《欧游心影录》

二.文明观之转变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曾在世界上有过无与伦比的辉煌。然而,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打破了东方的骄傲。一次一次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任度越来越低,而这种不信任到了新文化远动时期进入高峰——一批激进派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逐渐发展成为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当时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废弃汉字、否认传统、否认历史、全面西化等错误倾向。可以说,这个时候是中华传统文明经历的极其艰难的时期。  

而梁启超在游欧后对国人认为的传统文化无用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欧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则使梁氏回望本土精神价值, 从追慕西方转向弘扬传统,” 他认为传统文化也有其可取之处,中华的复兴也应该包括传统文明的复兴,西方文明并非是绝对好的,东方文明也并非是绝对反动的,东方文明的精神内核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是有巨大的优势的;而传统文化经过长期与中国人民生活相共存,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因而,传统文化是更适合于中国人民的。中国要发展,要富强,要复兴,是需要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的辉煌,是不能否定的;中华文明的优势,是不能忽视的。中国的复兴,需要走向传统,而不是毫无目的地投向西方。 

当然,梁启超提倡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并不是像原来一样固守传统,他认为“应当把握历史向度,克服心醉西风的西化主义和夜郎自大的东方主义两种偏颇。”既需要吸取西方的民主、科学的精神,也需要将传统文化作为内核的,这个内核是不可以完全照搬西方的,但单一的应用东西方的两种文明是不可取的,应将两种文明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取长补短,使两种文明相辅相成,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更好的文明。

  

  

3  梁启超

  

  

三.新民观之变

众所周知,梁启超的新民观的发展由来已久,但正如梁氏“善变”的特性一样,他的新民观也是在变化的,而“欧洲之行更促使厌倦政治的梁启超卸下政治的外衣, 淡化从政治视角来解释‘新民’, 而且更多注重‘情感’和‘趣味’, 注重人、文化和生命的意义, 强调人的独立性。”这与梁氏游历欧战后的欧洲,见识到欧洲的弊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对其新民观这样阐述——“新民需具有国民自觉心,新民应体现‘尽性主义’,新民应注重东西文化调和,新民应具有法治精神,新民应具有世界视野”。从这些内容中不难看出,梁氏的新民观少了一分政治色彩,而多了一分文化色彩,这是其新的新民观的体现,可见其新民观的巨大变化。而其新民观结合了西方宪政色彩,又加上一些东方传统文明的内容,对国民给予了厚望,这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同时对中国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有着促进作用。

  

四.社会主义之商榷

一战后,欧洲社会百废待兴,经济大幅倒退,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不少工人处于贫困状态,但资本家仍然没有放弃贪婪之心,极力剥削工人,使得工人罢工风潮此起彼伏;同时东欧苏俄的建立,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可行性,使“社会主义”学说在欧洲快速传播,影响力大大增强,并且迅速传播到中国,照亮了一批先进分子前进的道路。  

在游历欧洲时,梁启超也看到了由一战加深的劳资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收到触动,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认识到“社会主义”学说的价值。回国后,针对日益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梁启超就在《欧游心影录》中对社会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主义”理论是“现代最有价值的学说”,但要“区分精神的方法和实行的方法”,肯定“社会主义”学说的精神价值,在治国时可以采用其核心思想,缓和阶级矛盾,加强民族团结;但是,应就各国各时代的种种不同来实行社会主义,“采用的程度如何,总要顺应本国现时社会的情况”,不能一概应用,盲目照抄,不顾实际地推行实施。从梁氏对当时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实行做法的看法不难看出梁氏的理性反思以及梁氏前后思想之变。

  

结 语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上的事件,总会带给人们一些思想上的变化。譬如梁启超,一次大战、游历欧洲,这些事件就让他的晚年思想发生了一定性质的变化,让其批判了“科学万能”之迷梦,让其认识不同文明的优缺点,让其发展新民观,也使其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行。这些变化,带给了梁启超新的认知,新的发展。

 梁启超曾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他自己也确实做到了不断变化,丰富自己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财产。可以说,人是在变化中成长的。因此,人不必害怕变化,而是应该拥抱变化,向积极的方向变化,善于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在变化中取得新知。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8页

2、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8页

3、高力克.晚年梁启超的文化自觉——《欧游心影录》的现代性反思[J].学习与探索,2019(02):31-38.

4、高力克.晚年梁启超的文化自觉——《欧游心影录》的现代性反思[J].学习与探索,2019(02):31-38.

5、冯天瑜. 梁启超中国文化观180度转变的启示[N]. 北京日报,2017-02-06(015).

6、彭慧艳.从《欧游心影录》看梁启超的新民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01):72-73.

7、彭慧艳.从《欧游心影录》看梁启超的新民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01):72-73.

8、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5页

9、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