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讲座|设计思维创新峰会系列讲座:徐世中——设计思维在新工科教改中的一点尝试

发布者:傅橙薪发布时间:2022-01-11浏览次数:10

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承办的设计思维创新峰会以“创新助力数字化时代2021”为主题,关注设计思维的发展状况,聚焦设计思维对产业和生活的长远影响,邀请13位设计思维行业嘉宾带来系列讲座。


第六讲嘉宾为电子科技大学徐世中老师,带来以“设计思维在新工科教改中的一点尝试”为主题的演讲。

嘉宾简介 

图片


演讲视频


各位好,我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徐世中,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介绍。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课程组用设计思维作为牵引,在新工科教改方面的一点尝试。传统的工程教育注重以科学数学、技术分析等为核心的工程能力的培养,21世纪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硬核的科技实力之外,还必须具备面对复杂的技术社会挑战之所需的创新创造实践能力,以沟通合作为核心的人际能力,以及以批判思维、责任心等为核心的个人内在能力。

  

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90年代,工程教育都是以工程科技教育为核心的培养,就是我们前一页PPT提到的工科生的核心的科技能力。很多学生的职业生涯的成长都会受到高级工程师传统的天花板的制约。到90年代之后,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软技能的不满逐渐反馈到高校,就有了以Harvey Mudd College为代表的工程教育新模式,我们称之为工程设计教育1.0

  

随着进入21世纪,工程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越来越大,以Olin, SUTD等高校为代表,将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等引入本科工程教育的全过程。那么我们称它为工程设计2.0教育,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系统设计教育.在新工科教育向工程设计教育转变的同时,还需要与人文艺术相结合,把学生培养成既懂得技术,又能欣赏美好,更能够使用技术为社会设计美好的人。

  

在这样的教育新模式中,设计思维是将传统的工程教育与设计艺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催化剂。我们有10多名老师共同组成了顶点计划课程组,我们来自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院,大家共同努力打造贯穿本科4年的设计课程群,其中顶点计划以设计思维为牵引,开展以人为本的创新设计。

  

顶点Ⅱ/Ⅲ以公益设计为牵引,完成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顶点主要是围绕UI/UX的设计训练,顶点Ⅴ/Ⅵ则是以竞赛为牵引,将同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创新设计当中。顶点Ⅶ/Ⅷ是以科研和工业界的实际问题为牵引,通过实战来促进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中间还有人生设计和科研中的创新设计,目前还是我们的打算。希望把斯坦福的这两门课引入到我们的课程体系当中,目前还在尝试阶段。

  

设计思维是我们的顶点的核心部分,我们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18- 19学年,我们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学生主要做的是调研加换位思考训练,这也是我们了解00后学生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们在他们这届学生大一暑假里面请了10来位专业教练为学生做了一场设计思维工作坊。学生的状态的变化对我们教师的触动也很大,促使我们尽快向规范的设计思维训练转换。

  

19-20学年,我们尝试以设计思维的流程训练作为主线,探索适合我们这样的工科学校的学生特点的训练节奏。我们采用串行开课的方式,每个学期三个串行班,方便我们快速迭代。我们探索合适的周学时,每个学时的安排以及课内课外的安排,通过后续的顶点Ⅱ/Ⅲ(就是工程设计)的教学当中的反馈,来修正我们在顶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且我们还忙着准备合适的教学支撑资源,比如参考书、工作手册等。

  

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们明确了符合我们学校特点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节奏,并且从今年9月份开始调整学生的选拔机制,从过去的自由选课改为了我们来进行选拔。

  

顶点计划Ⅰ(也就是我们的设计思维)在我们的培养方案当中,现在是作为专业集中实践课程,目前是2个学分32学时,我们在4个周日,每个周日8个学时来完成,那么核心成员有10余位,来自三个工科学院\经管学院、文化艺术中心.我们的主要培养对象是大一的新生,采用教练型的教学.我们常规的配置是两三名教师在一个班上,两三名教师对30个学生。我们最近这个学期的两个班是用4名助教,(其中两个是老师、两个学生助教),加20个学生的方式。每个助教深入到每个小组的全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感觉就是新模式的效果比之前的方法更好。

  

在课堂当中我们采用了适用小班教学的智慧教室,采用工作坊的方式来推进项目。由于缺乏适宜我们工科学校学生的教材和工作手册,课程组将IDEORiverdale学校联合出版的教材《设计思维-为教育工作者准备的工具包》以及配套的工作手册翻译成的中文,并且通过IDEO公司网站等渠道免费向社会发放。另外在设计思维体验项目中,我们采用的项目手册及配套的教练指南是根据斯坦福d.school的钱包那个项目的手册改编的,中文版是基于税琳琳老师的翻译。


这一门课程,我们的教学的重点是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生面对开放问题的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小学和传统的工程教育特别强调逻辑思维和数学科学原理,学生缺乏训练开展创造性的思考,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流程。21世纪工程师必须要面对开放的技术和社会挑战,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与人沟通协调合作能力不足。中小学的学习强调单打独斗,加上421的家庭结构,大学前的学习生活中锻炼沟通和团队合作的机会很少。而大学的学习和未来的职场当中,人际交往能力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对于他们个人的学业成功和职业成功至关重要。

  

第三个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个人内在能力不足的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以寻找正确答案为学习的核心目标,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而未来职场需要很强的创新批判思维。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基于同理心,自主发现问题,管理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开放的心态,专业诚信高标准的做事。

  

课程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开展训练,那么设计思维的流程有很多个版本,IDEO的、SAP的、IBM的等等,我们采用的是IDEO5步设计流程,发现、解读、创想、试验和演进,来训练学生为现实世界的挑战创造创新的解决方案。

  

在课程中学生需要开展三轮的设计。在体验项目中学生为身边的同龄人设计,要用课内两个学时为同学设计一个物品,典型的如钱包、水杯等等。这个项目有助于同学们增强与身边同龄人的沟通和连接。通过体验调研观察、提炼洞察、点子生成和评估、原型制作和用户反馈的关键环节,感受换位思考在以人为本的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项目1则是今年因为我们学校是65周年,所以我们项目一最近几期的这几个班做的都是让65岁的成电更美好,那么课内会用12个学时课外1~2周。同学们需要挖掘自己在校园当中所期望存在的东西,以及一些原本可以更美好的事情。他们在校园各个地方开展现场调研,访谈观察进行解读创想和试验。最后我们会邀请校园内的这些用户和专家对原型系统进行评判,通过这个项目增强同学们与校园内其他人群的沟通和连接。

项目2则是进一步走出学校,为社区老人设计。课内会用16个学时,课外16个学时或者更多。通过为老年人,包括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设计。通过为这些老年人设计出行的导航服务,那么他们必须要去跟老年人进行大量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他们与周围社区的沟通与连接,找到自己作为工程师的价值。

  

同学们会去走访社区老人以及自己家里面的老人,调研他们的出行需求以及对各种现有手段的使用体验,在完成意义挖掘和机会拟定后进行头脑风暴,然后进行多轮的原型制作和测试。

  

我们通过三轮逐级递进低拓展设计对象的范围,帮助同学们从自我当中走出来,树立未来为人类、为社会设计的信念和信心。课程着重在三种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能力方面,尤其强调工科生相对欠缺的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发散收敛思维的反复迭代,可视化、发散创造、关联、整合、全局视野的训练,帮助学生提升创业能力。在人际能力方面,设计对象从同学到校园内各种人群,到社区里面老人,与学生本人的距离逐级增加,同时团队的内部合作交流,项目的自主管理,这都有助于他们人际能力的提升。

  

在个人能力方面,观察访谈、洞察、挖掘、反馈收集,提升了以同理心为基础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面对开放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升同学们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乐观、开放的创业心态。

  

那么这个课程实施当中,我们觉得我们有三点比较好玩的地方。第一是以信任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我们信任并支持学生自主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产品和服务。学生在鼓励创意和创造的环境中,体会内在的效能感,迭代和反思,能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对问题本身的兴趣满足感和挑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内驱力。

  

第二点我们教师自身角色的转换。我们从传统的课堂的教学者向教练进行转换。我们课程组积极多渠道学习教练技能,在课程实施中不断低打磨教练技能。每堂课至少有两名教练在场,最近我们一次是还找了两名学生助教,也是之前经过训练的学生。我们通过主副搭配的方式来完成课程,将课堂目标从给答案调整为抛砖引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

  

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么每个小组配一个助教,每一个教练全程参与的这种模式效果会比以前还要更好。

  

第三点是我们利用设计课程群(整个8门课)跟学生会有4年的持续接触的时间,打造有助于培养成长型思维的环境。一方面由于我们能够在后续的课程接触到同一批学生,便于我们反思在第一门也就设计思维课程训练当中的问题,便于我们进行内容的迭代。

  

另外在课程中,我们引导学生群策群力去应对项目挑战和风险,一起去寻找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鼓励大家坦然地拥抱失败,鼓励团队接受失败,将失败视为下一次创新迭代的机会。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正面积极,同时课程也较好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以我们第一批学生为例,我们当时的训练其实也非常不成熟,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基于课程中产生的点子原型已经立项了10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计划,也孵化了一家创业公司。

  

课程也对校内外产生了较好的辐射作用。我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成员,再回到各自学院,在各自承担的课程当中,也逐步地引入了设计思维的训练,或者是设计思维的一些关键环节。同时我们课程组也是学校新工科重点建设项目“交互新媒体设计辅修专业”的主要成员,我们通过训练学生去创作更具有人的味道的数字新媒体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作品来辐射影响全校的师生。

  

另外课程组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推介“设计思维”“工程设计教育”,吸引周边学校来观摩教学,并且受邀到两所学校开设了创新设计思维课程和工作坊。


总结来说。我们课程组尝试了以设计思维为催化剂,促进人文艺术,特别是设计与工程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了以“设计思维+工程设计”为重要手段,推动“以人为本的系统设计”的教与学的新模式。这里是我们课程组的联系方式,以及我们课程组对外宣传、介绍我们的一些学习体会的公众号和视频号。欢迎对设计教育对设计思维教育有兴趣的老师同学或者同行与我们联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