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3月29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美育课程教学研讨会在修辞学堂召开,会议由通识教育中心杨雁鸿老师主持。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嘉幸老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晓光老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教育系系主任佟佳家老师应邀做主旨发言。我校美育课程相关教师3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两项议程展开:在第一部分中,首先由三位嘉宾依次介绍自己的美育理念和相关课程建设经验,继而由中国传媒大学三位美育课程教师汇报各自课程建设情况;在第二部分中,嘉宾与参会教师交流讨论,就课程建设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惑展开探讨。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嘉幸老师以“GPT时代的大学艺术美育课程”为主题,为大家呈现了丰富而前沿的美育教学建设路径。谢老师从人工智能时代对音乐教育的影响讲起,扩大至人工智能对通识教育的挑战。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谢老师提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很多能力在逐渐被机器取代。但是机器无法代替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大学教育应该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社会交往能力。”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发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中提到“涵养美感,陶冶德性。”谢老师强调,角色、游戏与仪式 是美育的三要素。将学生带入场景与剧情之中, 以乐入文,以美育人。引导学生聆听、体验、感悟、应用,使学生动心、动身、动情、动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晓光老师将自身丰富的美育教学经历与中央美院课程建设相结合,提出了很多切实深刻的建议。乔老师提到,美育作为一种人的情感意识陶冶,它与人的身心发展和体验感知密不可分。乔老师用生动有趣的多民族田野调研案例,阐释了民族美育的文化实践优势及活态文化的独特价值,强调要加强美育的生活场域的实地调研、和社区节日习俗文化的参与体验,在生活中发现不同民族的艺术审美特性,乔老师倡导大学生应当树立文化自觉的理念,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传统,走出校门,走向文化遗产社区,并把民族艺术的清新与鲜活融入学院艺术的创新中,融入到校园美育文化的建设中,这是今天文明转型期时代的使命,也是青年大学生的人生美育之路。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教育系系主任佟佳家老师从舞蹈美育课程建设方面分享了自身经验。佟老师提到,舞蹈的运动哲学是空间和谐,在舞蹈课程建设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人体运动和空间的关系,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觉察自身的运动模式,创造自身的舞蹈。除了基本的身体调动之外,美育舞蹈的本质是以舞蹈为媒介进行美好“心灵”的培育。佟老师在发言中强调:“美育舞蹈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引导学生实现身体的通畅、情感的通融、思想的通达与意识的通灵。”最后,佟老师提到美育课程需引导学生关注本民族身体文化,在舞蹈教学中,加入雅乐舞的舞蹈史论研究,通过对舞谱复盘与雅正体语动态的当代再构使学生更加了解传统舞蹈,涵养初具中国文人生命态度的体语特征。
嘉宾分享过后,我校通识艺术美育课程老师分别从音乐、美术、舞蹈三个方面展开了报告。李智芳老师在《合唱艺术与实践》课程分享中提到,不同种类的艺术课程之间具有相通性, 贯穿合唱实践课程的理念为“和谐、和美”。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李老师提到,由于学生的 业背景各不相同,在通识合唱实践课程中需要尊重学生差异性,克服因音乐基础薄弱而产 生的教学困难。李智芳老师通过多维度的视听方式、沉浸式的教学场景、智能化教学资源如 AI电子音乐技术与音乐编辑技术、跨专业通力合作进行作品设计与展示等等教学手段,实现 对学生能力、思维、心性、人格的培养。
尚大雷老师主讲的《书法与篆刻》课程广受学生好评,该课程由书法、国画、篆刻三个部分构成,以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展开授课、除了篆刻、书画技术指导之外,尚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与心性,使其在艺术实践中逐渐沉淀。在教学分享中,尚老师向大家展示了来自我校各个专业同学们的篆刻与书法作品,虽然未曾接受过专业训练,但是都颇具风采。在作品呈现上,尚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将自己的作品收集整合,如用水墨渲染动画、集结成册等个性化方式记录呈现。
陈韵老师的《舞蹈艺术认知与体验》由理论讲授与身体体验两部分构成,理论 + 实践的课程结构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感知舞蹈文化与审美范式,也能更加全面的接触舞蹈这门艺术。在该课程的未来建设中,陈老师表示希望在该门课程基础上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不同阶段的舞蹈艺术认知课程,通过经典作品欣赏、片段性作品学习、多种艺术门类融合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知。
分享过后,进入到了自由交流研讨环节。通识教育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应如何平衡?通识课程课容量大、课时少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在课程中点燃学生的兴趣?参会教师与嘉宾积极互动,就课程建设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老师们表现出了对教学的浓浓热情,深入学生群体,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在会议的最后,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有兵老师向参会嘉宾表达感谢,并强 调艺术需要主动地去展现自己的身体与灵感,参与艺术实践的体验感是无可替代的。因此, 引导学生“动起来”是教学的首要目的。通过身体参与和大脑理解相互配合,获得自由和谐 的心理感觉,在情感上表现为审美愉快,即在知识、情感、人格等各个层面上达到和谐与自如。